通过《我的二本学生》,发现了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灯 时间:2020-09-23 【字体:

最近,很多人在《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里,发现了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其实,写作这本书,本来就是我的学生推动的结果。对我而言,十几年的从教生活,学生毫无疑问是和我最靠近的群体,也是占据我生命内存最多的群体。面对他们,就是面对自己。

从我2005年博士毕业,入职南方一所高校首次走进课堂开始,眼前的群体便和我产生了真实的关联。在随后平凡、冗长的教学过程中,我留下他们的作业,留意他们的答卷,珍惜学生给我写的每一张字条,存下他们发给我的每一条短信,保留他们给我写的任何一封邮件。十几年过去,我发现这些生命的痕迹,竟然构成了一个群体最为鲜活的生存印记,成为我感知青年群体命运的载体。

我在大学里曾先后当了两届班主任,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第一次当班主任的班级是062111班,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10年,班上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本地,家庭条件很一般。

我仍然记忆犹新的是:班长王国伟是一个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曾写作过几十万字的武侠小说,他本人在创作上也一直想有所作为,我一直鼓励他考研。但考虑到父母已辛劳多年,国伟没有听从我的劝告,早早选择了就业,接过了父母的生活重担,从此藏起了武侠梦想。我后来发现,事实上,整个班没有一个人考研,珠三角良好的就业势头,让他们顺当地融入了社会,王国伟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也预示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机遇。我这些学生,至今90%的人都在城市买了房子,有稳定的工作,显而易见,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读书依然是他们改变命运,获得发展机遇的最佳途径。

2016年,我第二次当班主任,接手1516045班。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生越来越沉默,非常听话,班上竟然没有一个男生主动追求女生,和我大学时代男生的主动构成了鲜明对比。女生想一个人过日子的比例越来越高,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我总感到他们头顶上仿佛笼罩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大二时候,就有不少学生来咨询考研的事情,大三时候,已经有不少学生开始了严密的复习计划,到大四,班上确定考研的学生达到1/3,和062111班形成了鲜明对比。毕业临近,我和班上学生聊天,一个来自云浮的男生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广州,其他学生也很少有明确的意愿要留在广州发展,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没有一个相信凭个人能力,可以在广州买得起房子。

在我的学生里,有一个粤北山区的女孩,妈妈早早离家外出打工,父亲在家务农打杂,哥哥早早辍学,在社会流浪,她大学时候,交了一个家境较好的男朋友,但男朋友从未将她带回家,一直未获对方家长接受。毕业前夕,两人分手,她没有失恋中的失魂落魄,而是冷静地描述自己的梦想:“一只猫、租间房、将父母接到身边”。这样的梦想简单而卑微,却在现实面前,很多理想化的生活,是无法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现实让很多人的心冷却下来。

在没当班主任以前,我总认为,随着扩招,年轻人考大学轻而易举,但当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多了以后,我发现,对他们而言,就算进入最普通的大学,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们走进大学面临的挑战,远胜我当年:不但城乡教育水平相差甚远,物质开支也大大增加。很多农村孩子,生活费需要课后打工才能获得;但他们大学毕业的文凭,其含金量却被大大稀释。

在十几年的二本高校从教过程中,我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这些年轻人的出路。虽然现实很艰难,但我也不否认,通过个体的努力,不少孩子还是能通过教育的突围,获得发展的机遇。这让我时刻意识到,教育的功能,正在于给年轻人打开新的空间,努力奋斗,依然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