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鲁迅柔石师生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时间:2023-05-06 【字体:

 1931年2月7日深夜,上海龙华一片森然。罪恶的子弹从刽子手的枪口射出,飞向戴着脚镣手铐的进步青年。这是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艺运动围剿以来空前血腥的一天,据说也是上海最寒冷的一个冬天。牺牲的革命者中,有一位就是“左联”成员之一的柔石。

 柔石是浙江宁海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牺牲时只有29岁。他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他追求进步的革命人生是无数青少年的楷模,他与鲁迅的交往更留下令人感动的一段段文坛佳话……作家樊国安所著《柔石与鲁迅——柔石在鲁迅身边的900天》不久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从鲁迅与柔石交往的小切口入手,为读者还原出这对文学领域名师高徒之间独特的“传道、授业、解惑”历程。该书由“柔石的‘台州式硬气’”“师从鲁迅在上海”“成立左联是功臣”“文学创作新突破”“左联痛悼五烈士”“不朽灵魂‘自白书’”等13个章节组成,主要讲述了柔石上世纪20年代末以来在上海师从鲁迅的900天里,一位文学巨匠培育出一位名垂青史的文学高徒的故事。

 鲁迅为纪念包括柔石在内的“左联五烈士”,写下了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文中说柔石,“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樊国安循着鲁迅“台州式硬气”的指引,多次来到柔石故乡宁海实地考察,结合大量文史资料,在全书第一章中梳理了浙东台州的历史文脉,还原了柔石的成长环境,突出了台州先贤对他的影响。方孝孺、王叔英等明儒狷介耿直的地域文化性格,塑造了柔石,并为他日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与以往的柔石传记不同,《柔石与鲁迅——柔石在鲁迅身边的900天》从鲁迅对柔石精神上的引领、文学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入手,写出了革命文学的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柔石曾在北大聆听鲁迅授课,并深受鲁迅著作影响。来到上海后,在大约900天时间里,柔石和鲁迅的交往日益频繁,友谊不断加深。鲁迅为柔石修改小说《二月》并作序,帮助他联系作品出版,推荐他代自己参与《语丝》编辑工作,指导柔石从事朝花社的组稿、编译、印行等工作,言传身教向柔石传播最先进的文艺思想……仅1930年4月一个月内,两人见面就多达10次。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有呈现。作者尤其突出了鲁迅“不以青年的导师自居,而是俯下身子给青年人做牛马”的精神。柔石牺牲后,鲁迅不仅为柔石写了小传,更是悲痛地回忆:“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而作为进步作家的柔石,也常常在生活上帮助鲁迅,并且在入党后成为鲁迅与党联系的纽带之一。书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鲁迅与柔石之间肝胆相照、亲如父子的动人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柔石与鲁迅——柔石在鲁迅身边的900天》单辟最后一章“柔石精神在赓续”,写出了柔石事迹在今天不朽的感召力,将历史时空从900天延展到90年。作者梳理了有关柔石的出版物和研究资料,发现柔石研究代不乏人;探访柔石故乡,发现柔石纪念馆、柔石公园、柔石亭等地标访客如织;来到柔石曾任教的宁海中学,发现柔石文学社建社60年来培养了大批“文艺种子”。书中的几个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柔石文学社首任社长储吉旺几十年不失文学底色,反哺母校,设立文学基金;宁海作家林海燕创办“海燕文化工作室”公众号,自觉宣讲柔石红色故事;爱心企业家黄正富,感佩于明代大儒、“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的事迹,多年来在乡村播撒书香,培育“读书种子”。

 “从青年时代起,柔石的名字和作品一直萦绕在我脑海。在宁海实地考察过程中,我始终被鲁迅、柔石先进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所倾倒、所激励、所振奋。经过历史岁月冲刷,鲁迅、柔石‘损己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伟大人格凝成的精神背影,愈发显得清晰、高大。向他们致敬,是我写作此书的初衷。”樊国安说。

 在评论家彭程看来,《柔石与鲁迅——柔石在鲁迅身边的900天》以柔石与鲁迅的交往为主线,构建起全书整体结构,生动再现了两颗卓越灵魂深入而融洽的交融。此外,该书也可以作为一部“柔石评传”来看待,书中对柔石的全部生命历程与生活面貌都有丰富而细腻的描述。张鹏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