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六法与传统绘画的解读——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人物画说开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莹 时间:2022-02-23 【字体:


采薇图(中国画) 李唐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论,是绘画理论和作品批评的总和。南朝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不但对魏晋以来的众多画家进行了分类品评,开创了中国绘画品评的先河,同时还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绘画理论史上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之一。

 谢赫最早在《古画品录》云:“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的这六条法则既可以评断一幅画作的高低水平,也可以作为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段论著此后被历代理论家转著,唐张彦远在此基础上作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历代名画记》载:“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认为画作水平的高低不仅是造型形似,更重要的是神韵意境。这就是说“形似”当以“气韵”为内在主导,而所谓“生动”不过是“气韵”的外在表现形态而已。

 “气韵生动”可以说是绘画的第一原则,是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言:“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譬如画人、耳、目、口、鼻、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今之画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蘖不备,是何异山无来龙、水无脉络,转折向背,远近高下之不分,而曰笔法高古,岂理也哉!是编以生理为尚,而运笔次之,调脂匀粉诸法附于后,以补前人所未及,而为后学之津梁。览者识其意而善用之,则艺也进于道矣。”可见气韵生动在一幅作品中至关重要。我们在观画的时候首先是对画作作出整体感受,也就是气韵。气可以理解为骨气,韵则为神韵。南北朝时的气韵最早是品评人物的,比如《世说新语》里描绘人物气质形象,写嵇康“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的,即为“气韵生动”。故宫博物院藏明张风《渊明嗅菊图轴》自题:“采得黄花嗅,唯闻晚节香。须令千载后,想慕有陶张。上元老人写渊明小照,庚子。”诗中寓意寒风中绽放的菊花如文人不为权贵折腰的气节,画面主体人物以白描生动地描绘陶渊明躬身嗅菊刹那间的神韵。

 “骨法用笔”即为用笔的线条。《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当时对用笔是很重视的。中国画以线造型,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物象的质感、情绪,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都归于“用笔” 。另一方面,中国画线条的画法被称为“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这些线描技法可以形象地表现各种不同的服饰质感,也可同时表现出画家个人的审美取向以及性格特征。如清任颐在画人物衣褶多用钉头鼠尾描,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李唐的《采薇图》歌咏了伯夷、叔齐忠贞守节的品德。从画面内容可见背景树木用重墨粗笔勾勒,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更显雄健刚硬、苍劲浑厚;松针的勾勒用笔挺拔爽利,线条短促有力;主体人物以折芦描勾勒,衣纹线条多转折顿挫,给人感觉劲挺有力。而在细节采薇工具的刻画上,线条则相对圆润,使得画面语言丰富,画面更生动自然。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自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使知书画本来同。”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即书法用笔。

 “应物象形”可以理解为画家的写生造型能力,写其行,貌其象。荆浩《笔法记》有言“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古时画家们对写生是相当重视的。在欣赏画作时,我们可以专注于画家对人物形象、动态、神态的刻画,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看画家经过了哪些艺术加工和提炼,进而转化为作者自己的绘画语言。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对神格有清晰的认定:“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可见“应物象形”是作为判断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画家在创作时是形、神、意三位一体,即形神兼备,从而使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与之产生共鸣。

 “随类赋彩”即依据不同对象特点渲染其色彩、描摹对象。色彩作为画面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我们在欣赏的同时通过观摩画面色彩布局,也可学习作者的设色、染色之法。例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富有变化,设色绚丽清雅,深色的家具坐榻沉厚古雅,侍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作者根据自身感受给绘画对象赋予色彩,体现了其精心的色彩布局,主观意识。

 “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空间布局。散点式构图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即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画面增添虚实关系和意趣。如《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传统穿越时空的构图方式,将复杂的人物场景展现在同一画面。每个情节巧妙地用屏风、床榻、长案、管弦乐器等将画面进行软分割,作为画面空间建构的主要手段,使画面独立又具有关联,合理地将夜宴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人物众多却安排疏密有致、主次得当。例如第三段描绘韩熙载与几名仕女端坐在床榻上,外围的屏风独立又融入整体,同时增添了画面立体感。这种结构内容的安排,给人感觉意犹未尽而又引发深思。还有一种常用的构图形式是“计白当黑” 如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卷》,图中伯牙与子期对坐在石头上,另有三童子站立在一旁,画面中除香炉与茶几外再无其他背景,画面构思巧妙,主体人物突出,给人感觉在一片旷野深山对弹。

 在一幅中国传统绘画面前,我们其实可以有很多方法去解读,理性上我们要用“六法”去分析,同时应带着最本真的态度去欣赏作品,寻找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部分,这才是赏析画作时所应有的心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