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对中国油画的百年探索
——中央美院对中国油画的百年探索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雨檬 时间:2015-09-23 【字体:

男人体正侧面速写(布面油彩) 徐悲鸿

收获歌(布面油彩) 袁运生

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办算起,中央美院即将走过百年。在这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百年中,中央美院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创作出大量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与经典,9月10日至10月11日,广大市民、游客可以在感受太庙巍峨雄丽的同时一睹中央美院美术馆百年馆藏油画作品的真容了。

由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推出的太庙艺术馆大型首展——“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共汇集油画作品200余件,梳理了中国油画由学习西方向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中的基本脉络,尽管未能涵盖全部中国油画经典作品,但堪称中央美院油画家群体规模最大、跨越年代最久的集结展览。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将在具象形态的油画创作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的中央美院油画家群体称为中国油画界的劲旅,试想观众漫步在红墙古松中,走进金丝楠木梁栋饰金的太庙享殿,欣赏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油画劲旅审美的交织融合,将会别有一番观展体会。

本次展览分为“新学启蒙(1900—1949)”“国家叙事(1949—1976)”“本体精研(1977—1999)”“当代关切(2000—2014)”和“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5个篇章,范迪安表示,本次展览是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的一次巡礼,也是朝向中国油画未来之路的新起点,既从历史的角度呈现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的进程,也表现出优秀油画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文化温度,同时展示具象油画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览第一篇章“新学启蒙(1900—1949)”以清末民初油画肖像画为起始,展出了中央美院收藏的20世纪前半叶的一些重要作品,每幅作品都是历经百年流转、为今天的中国写实油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精品佳作。

源自古埃及着色玻璃的清末玻璃画——也就是画在玻璃上的油彩画,岁月已逝,但画中美人依旧惟妙惟肖、恍如昨日,这门现已失传的创作技法对20世纪初精致美女画风的月份牌广告画影响深远。上世纪初,李叔同留学日本时创作了一幅《半裸女像》,画中一位安静、媚美的裸体少女浴后舒适地躺着。叶圣陶曾说:“中国人对人体模特写生,大概李叔同最早。”这幅画又是李叔同人体写生创作中的早期作品,很是值得品味。而徐悲鸿赴法留学期间创作的《男人体正侧面速写》《男人体》则是从正面、侧面两个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模特进行的速写与油画写生习作,速写与油画之间紧密联系显而易见,男人体造型严谨、结构精准,油画用色冷暖对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徐悲鸿在法国所受的古典主义油画教育以及其本人所推崇和力行的以“素描为基础的西洋画教育”的教学主张。常书鸿处在风格渐变时期创作的《女坐裸体像》则将裸女人体与中国式背景相结合,画面光线柔和,颜色趋于调和,背景和道具采用中国传统的花纹样式,表现出他在欧洲古典主义学院风格的基础上,对“中国油画体式”的探索。

静物、风景等样式的写生油画作品也在“新学启蒙”板块中得到充分展示,但仅从在西方油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体油画这一线索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思潮对中国美术领域的影响,促使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兴起,让透视、解剖、色彩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最普及的“西画三学”;也不难看出,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文化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央美院的油画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主体,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展,继续积极探索中国油画的特色。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在徐悲鸿、江丰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中央美术学院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

为出场人物而几易画稿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被人熟识的一幅油画作品,原作由董希文创作,由靳尚谊复制的《开国大典》被悬挂在“国家叙事(1949—1976)”板块展厅中的显眼位置,引来不少观众围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而创作的胡一川的油画作品《前夜》,表现的是革命暴动前夕,革命者在一户人家的狭小阁楼中秘密召开会议的场景,整个画面色调十分浓暗,只有桌上的一盏灯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面庞,鲜红的党旗和臂章夺人目光,作品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黑暗和压迫中为百姓带来希望。吴作人创作的《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侯一民创作的《地下工作者》、詹建俊创作的《起家》,这些作品不仅包括革命英雄主义形象的塑造,也有社会主义劳动建设,无不体现了以爱国为情怀、以人民为基础的叙事,令观众切身体会到油画在中国美术的诸种形态中被赋予的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本体精研(1977—1999)”板块梳理了改革开放后中央美院油画家群体在构建中国油画独特艺术语言上的不懈探索。20世纪80年代,有关西方油画史上的新古典主义研究和现代油画语言研究成为中央美院中青年油画家关注的学术课题。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杨飞云的《男人体》、龙力游的《刮风的日子》都是中央美院在这一时期向欧洲油画传统全面学习的思潮中涌现出的佳作。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美院油画家在创作中转向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图像表达。韦启美的《附中的走廊》、夏俊娜的《女孩系列》、申玲的《发廊系列》,所描绘的人物均为在以往的油画创作中很少提及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英雄人物,不是劳动楷模,可能仅仅就是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但是他们坚持了写实性的艺术方法,运用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将当代观念与写实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贴近现实。

进入21世纪,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师、油画教学世代交替。“当代关切(2000—2014)”板块针对中央美院在新世纪的创新,既展出了老教授的创新之作,也展出了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等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探索之作,还有历年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张路江的《他日(今日的离别等待着他日相见)》、王华祥的《杜尚之后的混战》、陈曦的《中国记忆——超级女生》、田海鹏的《状态》、陆亮的《庄子寓言——屠龟》等作品引人注意,这些作品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更有主张,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实和人的心理状态做出了丰富表现,同时也保持了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中央美院百年来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从未改变的创作重心与追求,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集体表现,也从微观角度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展览的5个章节反映了中央美院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关注的重点,贯穿其中的线索就是油画在20世纪不断地本土化、中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它使观众超越单幅作品的个别印象,获得对中国油画的整体认识。历史是需要重温的,在重温的过程中才能触摸其温度,通过后人的理解和解释,获得新生。

中央美院 中国油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