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孟子遇到王蒙,文坛泰斗对话圣人先贤——王蒙新作《得民心得天下》
——王蒙新作《得民心得天下》

来源:一路书香 作者: 时间:2017-02-22 【字体:

王蒙新书《得民心得天下》发布会实录

主讲人 | 王蒙

嘉宾 | 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沈浩波(磨铁图书创始人)

主持人 | 米夏(北京电台《读书俱乐部》主持人)

协办| 一路书香(id:yilushuxiang)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蒙:关于孟子其人,初读感觉隔膜,再读甚觉可爱。

有时候隔膜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因为他跟现在具体的处境、语境不一样,孟子一上来先要分清义和利,可实际上我们要知道,那时候他谈的利跟现在说的利并不一样。我们现在讲的是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第二,孟子说话针对的大部分都是侯、王、君王、大臣,他没有和老百姓说过话,他说士怎么样怎么样,大丈夫怎么样怎么样,他说的是社会上层这一批人物,这是他的针对性——你们治国,不能把你们的,尤其是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我们需要知道具体的状态,孟子和什么人在说话,就明白了,就会觉得他敢说,有些话说得非常尖锐,比孔子说得尖锐。但是在有的地方,他其实又非常灵活。

▌王杰:有家国情怀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用一两句话来表述孟子的特点,或者说孔孟的特点,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和韩非子、荀子的现实主义不太一样,他们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另外,孟子和孔子都有社会担当,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周游列国,要让自己的政治主张、见解在那种血流漂杵,杀人如麻的混乱年代,能够被统治者所接受,告诉统治者你实行我的仁政,你讲仁,就能无敌天下。

▌沈浩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丈夫。

我对孟子有另外一种热爱,我是双重热爱,我既热爱王蒙先生,又热爱孟子,当王蒙先生写孟子的书,那出版之前我就迫不及待看了文稿。

为什么有这样的热爱?因为我的人生里有一个我的座右铭,是孟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这是理想主义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每个人生命当中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到这样的境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写得太好了,真是在用心写。

《得民心得天下》中是怎样精炼孟子思想的?

▌沈浩波:四个词凝练得干脆又准确。

我推荐大家看这本书,是因为整本书对孟子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有对原文的解释,在原文的解释之上又做了进一步发挥,帮助解读,是非常细的。这本书有前面的总纲,我特别推荐大家看,总纲里提炼了四个点。孟子的文章我在大学的时候也读过不少,但我看到王蒙老师提炼的这四点,还是很吃惊的,提炼得非常准确。

第一个词是人性。我觉得这个太了不起了。我们对于儒家,对于孔孟,其实有时候已经把它放到一个绝对政治正确的位置上。王老师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人性,还原到了孟子,作为一个亚圣,他有青春勃发的那部分,他的观点里面所根植的,是站在人本基础上的那一种侠气。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种人性,包括民为重这也一种人性,王老师把人性作为孟子的精神写出来,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提炼。

后面的两个词是民心和天意。在整个书里,王蒙老师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孟子的观点是民心即天意,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提炼。我们都知道孟子是强调民心民意的,强调得非常深,君王如果视老百姓为草芥,老百姓就有权利视君王为仇敌。他对民心的强调是勇敢的,大仁大勇的强调。王老师把它提炼成了民心即天意,这是对儒家精神高度的发挥和理解。

第四个词是精英主义。这个词也特别重要,我们看西方的文明社会有一个重要的阶层,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阶层是没有权力的,但是他们提供各种学术思想。你对现代文明、现代伦理、社会价值、神学和社会学之间关系的各种思想,都是建立在知识分子阶层体系上的。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几千年来在中国的社会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老师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精英主义四个字。

▌王蒙:孟子思想归结一处即“性善”。

中华文化有一个特点,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什么事我们都希望最后找到这个一,天下定于一。孟子找的这个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性善。人天生就善,这是他的天性,一切的坏毛病都是后天由于环境不好造成的,相反的,他刚生下来那时候是最善的。

天生下来的善就是天性,就是人性,这是先天的,所谓良知、良能,我们到了民间还说良心,都是无条件的善。所以你的为政——过去叫治国,不叫行政,叫为政,你的为政应该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就是你要爱民,要符合民意,符合民心,要让老百姓过得好,要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的生活。

义是什么?是义理,不是讲义气。义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原则,他的哲学是性善论,他的仁政、王道是性善论,他宣传的一切为政的出发点也是性善论,他之所以强调民本,也是性善论,既然是性善的,那么老百姓的心意就是天心。

《孟子》智慧对当今普罗大众的启示

▌王蒙:这世上最大、最坏、最恶劣的不仁德即否定仁德本身。

《孟子》里面有这么一段很短的话:有的时候你不相信性善吗?你不是处处都表现出你的仁德吗?但是人们觉得你的仁德不管用,盖不住那些小人、品行比较不端正的的人。我们现在也有这种叹息,好人干好事,反而被不好的人抓你的辫子,找你的毛病。

孟子的分析非常好,仁德好比是水,不仁德好比是火灾。当火比较大,一车柴都着了,仁德的人,就一个人,他舀一小杯水倒在上面,你浇不灭这个火。并不是水没有浇灭火的力量,问题是杯水车薪,这个水太少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多找一点人,来一百个人,一个人挑一挑子水往上浇,早就浇灭了。因此,还是要用仁德去遏制,去扭转这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现在也碰到了这个问题。

孟子接下来有一句话说得很精彩,他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拿了一杯水去救火,没救好,你就说仁德有什么用,还不如跟着一块儿不仁德呢?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坏、最恶劣的不仁德。

我们为何要追溯、感悟传统文化?

▌王杰:古代的大同思想,今天的中国梦

我们今天的国学回归复兴绝不是为了复古怀旧,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孔孟文化中蕴含着的政治智慧、修身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去感悟、去借鉴。

比如说孟子讲,为仁者宜居高位。道德好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才适合去当官。其实就是上梁正,下梁乃正。不正之风、歪风邪气都是从上刮下来的,古今皆然。

孔子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强调了我先做好,我才有资格教化别人,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去教化别人?这个思想非常好。

孟子还讲过,我们面对的诱惑很多,可以取,取则伤廉。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拿不拿,这是考验人心的试金石,拿了就伤了你的清廉。这种清廉文化对于今天反腐倡廉,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尽管过去了2400多年,但是,这2000多年来,解读《孟子》的人,直到当下的《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可以说对孟子这个人,历朝历代,从古到今,在不断挖掘他的思想智慧,治国平天下的哲理。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座的一些国学的爱好者,也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因为我们现在在国内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希望让更多的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读这本书,能够真正从书中感受到我为官为政的目的是为民。因为孔子不仅仅是讲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他最终的目的是兼济天下,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老百姓。

▌沈浩波:传统文化不会消亡,它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里

首先,我补充一点对这本书的看法:王蒙老师在写这本书时,没有把孟子当成儒家真理的化身。他有一段写:“这个地方孟子激动了,你看他这么激动……”这是王蒙老师在思辨,他把孟子当成很平等的人。我在思考你,并不是你孟子说什么都是对的。很多时候他不在对错的判断上,而在一个个人的、独立的思考和思辨的判断上。用这样的态度来阅读、来体会、来思考传统文化,才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发扬,真正的发扬,而不是往那儿一趴,五体投地了,您说的都对,祖宗,谢谢您,您给了我们一切。这样的话,就是没动脑筋的。

第二个观点,其实我觉得不用太担心传统文化在中国会失去读者,我觉得读者丢不了,传统文化跟中国人的血液真的是太接近了。我们总讲中国人没有宗教,实际上中国人起码有两个宗教,看宗教怎么来定义。一个是儒教,虽然很多人可能没有读过孔孟,但不代表他们身上没有遵循儒教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东西,儒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人日常的宗教。还有一个是诗教。其实中国人是有宗教的,既然带有宗教的属性,就不用太担心它会消亡。我们今天还有王蒙老师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年龄看中国古典文化青春勃发的专著,这种撞击,现代人和古典的撞击,特别好。

王蒙 对话 孟子 新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