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其外 慧其中 读徐文秀《方步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金豹 时间:2014-11-17 【字体:

 

《方步集》 徐文秀著

红旗出版社出版

 

大凡称得美文,总是用精彩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前者是翅膀,失之无以灵动;后者是内核,失之难以行远。读徐文秀《方步集》,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不由自主融入他踱方步的节奏,踏进他用心经营的智慧高地。轻松愉悦中,被洗礼一番。

文章是作者的影子。一篇篇短文,折射出徐文秀目光的睿智、犀利。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从个别发现一般,从表象发现本质,从共性发现规律,一叶知秋,片云知雨,沉淀发酵,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文秀不然。他尤善察别人之未识,见别人之未见,言别人之未言,然后,条分缕析,有感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有的干部在做官、做人、做事上把握不好,他委婉劝诫,《知足·知不足·不知足》;有些老黄牛式干部屡受委屈,他动情呼吁,《让老黄牛式干部埋头不埋没》;有的干部只动嘴不动脑,他大力倡导,《少一些“思想懒汉”》。难能可贵的是,发出这种声音时,他并没有板起面孔,粗门大嗓,而是和颜悦色,不急不慢,不愠不火,娓娓道来,让人听得进去,看着舒服,似春风拂柳,如夜雨润花。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作者赋予每篇文章以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也许与工作有关,他总是聚焦党的事业,聚焦国家民族,聚焦社情民生,很少陷入小“我”,无病呻吟;很少拘泥小“情”,无聊缠绵。比如,《走出“被调研”的围城》,直指当下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引起高层关注,引发许多人共鸣。《选好用好改革者》、《一把手莫成“一霸手”》等,也都抓住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一针见血,有的放矢。当然,如果仅仅提出问题,坐而论道,空发议论,文章就会打折扣。作者并没就此止步,而是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从而,彰显了言论这一文体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精短是言论的特征。短文章不好写,浓缩的是精华。文秀喜写短文,擅写短文,并且驾驭熟稔,从容老到。他的《聊一聊写言论》,专谈言论写作,不乏真知灼见,是他多年笔耕阡陌的心得。他很善于选题,所涉问题多是他人意中有、笔下无,并且视角独特,别出心裁。也会起题目,鲜明直接,鲜亮打眼,鲜活生动,能抓住人。他很讲究章法,善于从微观切入,向深处探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书中有些篇目,大开大合,放得很开,收得很紧,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好的语言,是把各种元素掺到一起,像揉面一样揉出来的,这样,才贴切,才筋道,才有味。文秀文章好看,耐读,不枯燥,与语言有很大关系。他像一个出色的木匠,善用锯子或斧子;像一个战场上的勇士,能操十八般武艺。他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也善于调动形象思维。他的语言具有多元性,既有公文的端庄,又有文学的灵动,也有民谚的诙谐。尤其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精华,加以改造、演化、提炼,很形象,很生动。比如,他说有些干部批评人时,婉转,客气,软绵绵,“成了思想按摩”(《敢于唱黑脸》);批评有的干部不会踱方步,只会走“碎步、快步甚至猫步和乱步”(《也要学会踱方步》)。这样的语言,比“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更有弹性,更有张力,更有味道。正是这种语言的简约、灵动、形象,以大白话为基调,佐之以文言、俚语、民谣,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见真,才使他的文章波澜起伏,变化多姿,增添了不少亮色。

徐文秀 方步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