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是时代和人民对文艺的要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君如 时间:2012-07-04 【字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里讲的虽然是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评论问题,但是明确地提出了文艺工作要注意和重视激浊扬清问题。对于当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言,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是有鲜明针对性的。可以说,这是今天的时代和人民对文艺的要求。
  激浊扬清,是时代的呼声。今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问题,甚至很龌龊的东西。这些好的和不好的东西都是社会存在,都会反映到我们的社会意识中来,包括反映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中来。这样,我们的文艺中势必会出现浊和清两种现象。因此,问题不在于社会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在于我们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宽容什么、限制什么。因为,尽管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但本质的东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包括我们的文艺应该多反映这些本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非本质的东西。不然的话,就会影响时代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激浊扬清,是时代的呼声。
  激浊扬清,同时是人民的呼声。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最大的希望是能够吃上饭、吃饱饭。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人民群众也希望能够看上一场电影、读几本连环画,能够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大大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党的领导人多次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几年,家家都买了电视机和电脑,天天都要看电视、上网、读读书报,有的时候还要听歌会、看电影,年轻人更喜欢去歌舞厅唱歌、蹦迪,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文艺作品清者清,浊者浊,可谓泥沙俱有、鱼龙混杂。对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意,有的家长还向媒体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因此,激浊扬清,是人民的呼声。
  激浊扬清,重点在扬清。根据我们党多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对于不好的东西要批评,要反对,但更重要的是要建设好的东西,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扬清本身就是激浊。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北京,张凡凡等一批中青年文化人提出了倡导清新,抵制恶俗的口号,并在社会中大力推广清新文化,还建立了相关的网站。这件事情,好就好在从理念到行动贯彻了激浊扬清的要求。
  这里讲的清新,首先是一种文化理念。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贯彻的是双百方针,与此同时,我们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给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清新的而不是恶俗的甚至腐朽的精神产品。在文艺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文艺的方向和作品的导向。
  这里讲的清新,同时是一种文化风格。从古到今,文艺界都有人在倡导清新之风。有的把清新解读为典雅,有的解读为淡雅,有的解读为率真,有的解读为自然,这些解读哪种更准确,学界尽可讨论,如果从它的反面来考虑,也许更能够说明问题。也就是说,清新意味着不庸俗、不晦涩、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我们的文艺,应该提倡这样的风格。
  当然,倡导清新,抵制恶俗,不能导向排斥俗文化,重蹈历史上出现过的贵族化的或亭子间式文艺的覆辙。毛泽东在延安讲过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人民的,就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的文艺必须接地气。也就是说,俗非浊。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的清新,才能不脱离群众。
  总之,我们的文艺要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