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奏响文化发展的时代凯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丽萍 李蕾 饶翔 时间:2012-09-20 【字体: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文艺创作更加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作环境宽松和谐,艺术家心情舒畅,创作激情热情高涨,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创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文艺创作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景象。十年间,优秀作品持续出现,文艺创作水平整体提升,无论是思想内涵范畴的题材概括、主题表达、精神境界,还是艺术表现范畴的叙事艺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艺术呈现等,都充分展现了当代文艺创作在主题内容、风格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很多作品十分注重艺术质量的提升,在重大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历史剪影、为时代作传、为人民立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优秀文艺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

  文学领域新风扑面
  文学界普遍把迈入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称为新世纪文学。这样的命名不只是一种时间的标识,还包含着对中国文学创新突破的期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文学真可谓迈入了文学的新世纪,各种文学体裁百花齐放,尤其是长篇小说,年产量从1000部左右增长到4000余部,艺术上也不断深化。各种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底层文学、网络文学、非虚构文学等拓展丰富着中国文学版图。新人新作大量涌现,70后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80后90后创作充满活力
  国盛文兴。文学乃一切艺术之母,中国又是文学大国,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文学发展。近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作家协会团结各民族作家,讴歌时代,贴近群众,深入生活;积极为作家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重视作家队伍建设,扶持文学新人;激发文学出版和文学期刊活力,重视新媒体文学;重视文学评奖和文学批评;推动中外文学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学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注入强大的活力,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学愈加成熟、自信地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崭新形象。
  十年来,中国作协共发展会员4014人,目前中国作协会员总数共计9488人。其中,青年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均占有一定的比重:青年作家占42%,少数民族作家占13%。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国作协会员。港澳台地区也都有作家加入中国作协。此外,在网络文学不断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作协吸纳了多位网络作家入会。
  十年来,中国作协及其各团体会员积极组织广大作家深入生活,为作家积累创作素材提供条件。在我国举办的各项重要活动中,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总能看到作家们激情投入的身影。从2010年开始,中国作协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鼓励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奉献出真正反映基层实际的优秀作品。
  2002年4月,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中国作家协会在鲁迅文学院创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十年来,已举办的17届高研班共有863名学员圆满结业,许多学员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其中已有20余人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届少数民族高研班,55名学员分别来自我国55个少数民族,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和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年来,中国作协先后颁发了三届茅盾文学奖和三届鲁迅文学奖,影响日益广泛。《张居正》《秦腔》《你在高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奖。中国作协通过修改评奖条例和细则等一系列举措,加大评奖的公平度和透明度,提升着这两个文学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十年来,又有许多新的文学奖项设立,如《北京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此外,骏马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奖项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文学交流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年来,中国作家协会积极组派作家代表团参加一系列的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主宾国活动,共组织作家百人团前往参加文学交流,盛况空前。自2009年起,中国作协还先后在境内外举办大型文学论坛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中美文学论坛、中法文学论坛、中德文学论坛、中西文学论坛、中意文学论坛、中澳文学论坛和中日韩三国文学论坛。此外,《人民文学》杂志在2011年底正式推出了英文版,面向海外发行。
  2011年11月22日至25日,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文学艺术家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号召文艺工作者们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相信中国作家们会不负期望。中国文学的未来十年,同样值得期待。

  影视创作全面繁荣
  影视,用光影在大银幕小荧屏上描绘着艺术世界的五彩斑斓,丰富了数以亿计受众的文化生活。回望十年来的发展,无论是日臻成熟的艺术探索,或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还是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中国影视业从各处开花,一路奏响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凯歌。
  不断刷新的数字,见证了影视业的发展之路:2011年,全国各电视播出机构共开办电视节目1329套,电视节目制作量比2001年增长86.7%;电影产量由2001年的不足百部上升到791部,位列世界第三;电视剧产量由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十年来影视从业者们上下求索,革故鼎新,不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节目数量快速增长,并向多品种、多样化升级。政府部门则着力加强宏观调控,使节目结构更加合理、导向更加鲜明。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近年来广电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抵制低俗媚俗、净化荧屏的坚决措施。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有效遏制了过度娱乐化、雷同化和低俗化倾向,有力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近百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栏目竞相呈现,电视荧屏百花齐放、新风扑面。
  影视作品数量增加的同时,伴随着的是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注重扶持原创精品,进一步完善了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保障机制,使影视内容质量显著提高。电影产业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武侠电影《英雄》因明星阵容、宏大场面、精美画面、商业营销、票房纪录等关键词,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也为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帷幕;讲述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坚贞爱情故事的《云水谣》不仅在2006年上映时让观众眼前一亮,更为中国电影类型探索做出了有益尝试;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则开创了全明星阵容+市场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主旋律影片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创作模式;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重点并不在表现灾难本身,而是表现灾难带来的心灵激荡,树立了商业大片与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的新模式;还有《集结号》《非诚勿扰》《梅兰芳》《赵氏孤儿》《金陵十三钗》《画皮II》《搜索》等一大批大制作脱颖而出,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中国电影票房从2001年起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已超过130个亿。
  商业大片固然成绩喜人,主旋律电影和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探索亦值得称道。从体现社会转型时期工人精神状态的《钢的琴》,到首度把创作视野放在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飞天》,从展现普通山村妇女对命运勇敢追求的《美丽的大脚》,到塑造对人民群众有情有义、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的《杨善洲》,从融入时尚元素与现代气息的《杜拉拉升职记》,到具有强烈贴近生活的幽默感的《疯狂的石头》,从以抗洪救灾涌现的英雄人物为原型的《惊涛骇浪》,到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可可西里》,中国电影人通过电影语言的创新和创作视角的转变,把自己的文化思考融入表演、造型、构图、用光,使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大为提升。
  在各类型电影绚丽绽放的同时,作为当代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第一大众艺术电视剧,也以其独特的风姿盛开着。随着电视剧生产力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走进了观众的视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军事题材、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荧屏主角,而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年代剧、情景喜剧等类型剧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刷新着公众的关注度,制造社会的热门话题。《亮剑》让混合着野气和豪情的李云龙深入人心,战斗英雄形象变得更加亲切真实,贴近现实审美情趣;《士兵突击》里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他的执著纯朴产生了感动中国的效应;《金婚》展示了一对夫妻50年的琐碎生活,炙热的情感温暖了观众的心灵;还有《闯关东》,通过对底层百姓生活和命运的艺术展示,谱写出一百多年前山东人闯关东的移民历史,为主旋律创作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则深情地回望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励志奋斗的主题对青年一代颇具教育意义大到国计民生,小至凡人小事,电视剧记录着时代变迁中的人情冷暖和家国风雨,带领观众聆听岁月的声音,感悟人生的真谛。

  舞台艺术佳作迭出
  京剧《廉吏于成龙》、豫剧《红高粱》、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京剧《通天犀》、儿童剧《憨憨猫皮皮鼠》、秦腔《西京故事》由文化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正在北京举行,119台优秀剧目让首都观众大饱眼福。
  党的十七大以来,舞台艺术作品精彩纷呈,无论是思想内涵范畴的题材概括、主题表达、精神境界,还是艺术表现范畴的叙事艺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唱腔音乐、舞美灯光等,都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创作在主题内容、风格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演出场次持续增加。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坚持三贴近,努力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演出场次扶持快速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出人出戏出效益,舞台艺术呈现出普遍繁荣的良好局面。
  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舞台艺术创作和发展。在财政部支持下,文化部相继推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年开始,每年4000万元),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2005年开始,5年一期,每年1000万元,现已进入第二期,每年500万元),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2006年开始,已进入第二期,每年1000万元),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2010年开始,每年600万元),中直院团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资金和演出补贴(每年4000万元和2000万元)等。其中精品工程已推出5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从2008年开始,工程进入第二期,已评审两届,推出20台重点资助剧目。京剧《廉吏于成龙》、舞剧《大梦敦煌》、川剧《金子》、话剧《立秋》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文化部还重点扶持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15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如《成败萧何》、《北风紧》等。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资助和扶持了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昆曲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并整理或新创了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红楼梦》等成功之作。
  此外,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一座既有厚重历史感又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艺术丰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展演活动接连举办,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全国38个京剧院团上演了46台优秀剧目;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汇聚了32台优秀剧目。而连续三年的国家九大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则发挥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
  改进评奖机制,在推出优秀作品和人才方面取得实效。文化部文华奖改为两年一届,使评奖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突出了政府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京剧《成败萧何》、昆曲《长生殿》、评剧《我那呼兰河》、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等文华大奖作品,均叫好又叫座。中国剧协的梅花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等重大奖、节,推动出人出戏。2009年文化部开展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超过四百场的越剧《五女拜寿》等18台剧目获奖,对于树立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鼓励艺术院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促进舞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增加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