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文化新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2-18 【字体:

  
  时光如白驹过隙,又一年即将过去;文化总是润物无声,有多少新闻让人难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形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一年值得记住的文化事件。编者
  
  1、《讲话》发表70年,为人民仍振聋发聩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各地各界召开座谈会、众多报刊开设纪念专栏、文艺家们畅谈体会,令人们再次重温党领导文艺事业的这第一部经典性理论文献。当年,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中,《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重要问题。在今天的现实、文化语境中,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际,重温《讲话》,其中为人民的思想精髓仍极具指导意义。文艺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必须面对的命题。
  专家点评
  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70年来,中国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思考和重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精神价值,虽然时代变了,有些提法变了,但《讲话》提出的一些基本命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我们要学习70年前的《讲话》,就要学习那种直面时代、直面现实、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同时学习勇挑历史重任的精神。从这一精神出发,来重新认识作家、知识分子如何深入生活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原则。(付小悦整理)

  2、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
  2012年,依照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目标,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这一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
  截至到目前,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播电视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在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中,2100家已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9.86%,其中转企改制的占61%。同时,转变演艺发展方式迈出大步伐,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目前,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省级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多家实现注册资本或年收入超亿元。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基本建立。
  专家点评
  李秋立(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文化部改革办副主任):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中,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一项重点,符合演艺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既坚持了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又充分考虑到不同艺术品种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推动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成为合格演艺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的活力与创造力。(谌强整理)

  3、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1月11日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人与幻觉现实主义的融合。瑞典皇家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专家点评
  贺绍俊(著名文学评论家):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且鲜明的作家,他写小说仿佛就是在一个自由的王国里纵情狂欢,他的叙述是如此汪洋恣肆,他的想象是如此诡异奇特,而他的文学王国里又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他无疑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样本,因此他丝毫无愧于诺贝尔文学奖。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过,21世纪应该是一个中学西渐的年代。莫言被诺贝尔文学奖所承认,正是中学西渐过程中的一个醒目路标。(饶翔整理)

  4、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显著
  2012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海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2012年的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更加品牌化,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城市举行了320多项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外众多高级政要和约3000万外国民众和华人华侨的热情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球各地的中国文化中心从9个增加到13个。
  2012年,文化部联合外交部等部委,从5月至12月在我国共同主办了2012非洲文化聚焦系列文化活动。2012年,纽约中国龙年新春音乐会、悉尼春节大巡游、中欧文化对话年、中韩友好交流年、中泰一家亲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在世界各国蓬勃展开,吸引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关注。
  2012年,中文版文化传通网、英文版中国文化网共同迎来了开通十周年纪念,吸引着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各国网上读者和用户。
  专家点评
  侯湘华(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2012年,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十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谌强整理)

  5、故宫换掌门出台新举措
  今年初,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马上任,提出几项新政:其一,故宫清退了端门地区的全部商户和临时展览,建成28个售票处,确保该地区使用的公益性。其二,力争在2016年前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以使红墙内在夜间成为完全封闭的安保区域,而白天则是对公众开放的参观区域。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将达到8∶2。其三,在故宫南部打造一个金三角博物馆群。午门、雁翅楼在修缮完成以后,可以形成一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展厅,能安排具有社会影响的大型专题特展,或国际著名博物馆的大型展览。其四,完善故宫的安防设施,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专家点评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其实,我不是掌门人,只是看门人;我也没有什么新政,只是前任已经把各项工作的前期都准备好了,我来正赶上吹哨!面对故宫,我心怀敬畏,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李韵整理)

  6、中华书局百年华诞
  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百年间,以开启民智、教育为本,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传承文明、创新生活为己任的中华书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符号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
  1912年,在25岁的创始人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版《中华教科书》伴随着中华书局的诞生问世,随即风行全国。自1916年起,中华书局组织100余人编写大型工具书《辞海》,自1936年开始发售,风行十几年。从1949年到1978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诸子集成》、《太平御览》、《全唐诗》等大批经典古籍。1978年之后,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典籍,仅1980年,中华书局就出版新书137种,重印52种。2005年,中华书局实现销售码洋9612万元,利润322万元,市场化路径也逐渐明晰。目前,中华书局已形成了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大众普及读物、中小学教育、汉语工具书、文化遗产和艺术5大类出版格局。
  专家点评
  李岩(中华书局总经理):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我们关注中华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我们由衷感念一代代作者,将他们一座座著述的丰碑,融入书局百年基业。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珍视历史和传统的时代。整理与复原中国典籍,商量旧学,培养新知,是我们的自觉。为社会提供绵久的书香,我们当凝神聚力。(殷燕召整理)

  7、北京人艺成立60周年
  201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了60岁生日。60年来,北京人艺上演优秀剧目300多部,演出场次数以万计,不仅留下一大批经典剧目,也培养了众多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北京人艺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的作品而闻名。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曾担任剧院总导演,培养出了以于是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创作出《茶馆》、《雷雨》、《蔡文姬》以及外国剧目《悭吝人》、《伊索》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进入新时期,北京人艺相继推出了《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剧目,并组织了《龙须沟》等经典剧目的恢复上演。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一个排练厅里吹响了实验戏剧的号角。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大量的西方剧目开始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出现,西方当代剧目与中国本土实验剧目一起,为北京人艺的创作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专家点评
  张和平(北京人艺院长):北京人艺有句老话拉开大幕是真的。这几年,我们一方面复排了10余部经典剧目,一方面推出了《窝头会馆》、《知己》、《喜剧的忧伤》等新戏,它们既保持了人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目前,北京人艺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要在继承中发展,为了发展而继承。(苏丽萍整理)

  8、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
  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1月17日公布,更新后的名单共45项,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名单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类型扩展,二打包项目成为常态,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项目大幅增加。名单重设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多个省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一些价值突出、申遗潜力大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日益受到重视,原有的预备名单中新型遗产数量较少。另外,相当一部分原预备名单项目地方政府未予重视,申遗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不具备近期申遗的基本条件。
  专家点评
  童明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预备名单采取动态管理,对于因保护管理不善,致使遗产价值受到损害的项目,国家文物局将酌情予以警示,情形严重的,可以将其从《预备名单》中除名。(李韵整理)

  9、舌尖引热议
  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多轮播出收拾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这部纪录片更带来了商机。地方特产、锅碗瓢盆热卖,打着美食之旅旗号的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部纪录片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无独有偶,《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卫视引进全球热播的《thevoice》,节目一开唱,便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和真挚的声音和情感艳惊四座,被网友誉为耳尖上的中国。
  专家点评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电视节目走红,在于满足了观众特定的文化需求。《舌尖上的中国》将吃还原到家庭、乡村、邻里关系这些传统层面上。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感染了观众,也为中国电视作品创作找到了发展方向。(李蕾整理)

  10、元上都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是著名的忽必烈汗称帝前的龙兴之地,13至14世纪元朝的夏都,也是元朝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它的入选,不仅有利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平衡,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贡献。
  专家点评
  刘新乐(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元上都遗址申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保护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切实履行守护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庄严承诺。要继续鼓励自治区文物考古、博物馆等部门,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文物保护、考古、展示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李韵整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