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票房,观众还能贡献什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时间:2012-12-26 【字体:

  
  2011年,成本不到900万元的《失恋33天》狂收3.5亿元票房,创造低成本影片的票房奇迹;2012年暑期档,《画皮Ⅱ》一举获得7.2亿元票房,创造国产电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而在年末的贺岁档,成本不到3000万元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震惊世人12月15日,该片拿下约9300万元票房,成为单日票房最高的国产片,而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这部爆笑喜剧便斩获超过4亿元票房
  隐藏在一连串惊人数字背后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崛起的身影。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仅为10亿元,而10年后的今天,国内全年票房超过160亿元已不成问题。从10亿到160亿,买票进入影院的观众无疑已成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观众不是万能的上帝
  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上世纪80年代接连拍摄了《猎场札撒》和《盗马贼》两部探索性质的影片,却遭到市场的冷遇。门可罗雀的影厅让田壮壮悲壮地喊出:我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田壮壮在21世纪执导的《小城之春》《狼灾记》等几部影片,依然没能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田壮壮坚持自我艺术追求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电影毕竟是一门工业化的艺术,任何与观众需求相悖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影片的经济收益同时在贺岁档公映的《一九四二》和《人再囧途之泰囧》鲜明的票房反差,便是明证。《泰囧》的制作成本远远低于《一九四二》,为何能赢得更高的票房?原因就在于它更适合贺岁档的氛围。国家广电总局《综艺报》电影版主编、电影产业研究者朱玉卿表示,岁末年初,观众普遍倾向于观看比较轻松的电影,而在今年贺岁档公映的影片中,只有《泰囧》属于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喜剧片,其他诸如《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影片都比较压抑,所以满足了观众观影预期的《泰囧》才会突围而出。同样的,假如你非要在情人节档期公映《万箭穿心》这样表现爱情之沉重的影片,那么观众肯定也不会买账。
  在好莱坞,片方一般都会根据档期的特性来生产影片,档期研究甚至已成为好莱坞业内的一门专业课程。然而在中国,制片为重的创作观念仍占据着主流。香港电影的经验其实很值得我们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说,邵逸夫的邵氏公司创办前,香港电影也是以制片为重。邵氏建立后,开始把院线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所有影片的立项和制作都以观众的需要为准则,这种制片观念后来成为了整个香港电影界的传统,也促成了香港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
  观众的确是主宰一部影片的上帝,但上帝就是万能的吗?在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赵军看来,观众需要迎合,也需要引导。事实上,观众素质的高低,与中国电影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举例来说,我们老是在抱怨,观众不等片尾字幕结束就离场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但作为影院经营者的我们是否考虑过,等字幕放映完毕之后再打开灯?我认为灯光一刻不亮起,就意味着影片并没有结束,大多数观众也就不会离席。赵军表示,同样道理,所有的档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日积月累地培育出来的。观众在某个档期倾向于观看某种类型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有意识地在这个档期集中放映这一类型的影片。因此,无论制片方也好、影院经营者也好,他们与观众的关系一定是互动的,绝不是谁就能永远决定谁。

  观众不是单纯的接受者
  赵卫防每次观看一部影片之前,都会进入时光网观看影迷们撰写的影评。他对近期公映的影片在时光网上的影评数量做了一个统计,结果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380篇,《一九四二》974篇,《人再囧途之泰囧》573篇,《王的盛宴》462篇。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篇影评竟然有多达18万人次浏览。影迷们对于电影的热情让我感慨,而他们撰写的影评之专业、之深刻、之精彩,更让我震惊。我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除了提升票房,观众还能为中国电影贡献些什么?赵卫防说。
  赵军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在他看来,与美国观众几乎同步进入全媒体时代的中国观众,完全有可能对电影产业产生更加深入的影响。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促使观众更多地影响电影制作。例如,我们会在某些影片公映初期举办一定数量的‘口碑场’,邀请特定的观众观看该片,并在测评表上为影片打分。除了打分,我们还会在测评表上设置‘您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部电影’等问题,以便更广泛地了解观众对影片的看法。赵军表示,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制片方,让观众的意见反作用于影片的制作。
  与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不谋而合,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在积极地与观众互动。我们会对每部正在公映的热门影片进行调研,方法是对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影院观看影片的观众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将他们给影片的打分加权平均,做一个量化的数据分析。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表示,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定期组织一定数量的影评人对某部影片进行集中评价,这些影评人既包括专家、学者,也包括媒体人和普通观众,他们会针对影片的整体情况、导演、剧作、表演、视听等方面进行十分详细的评论。
  在中国目前的产业环境下,观众更多的是作为电影的接受者而存在,他们对于电影制作的影响,主要通过是否买票入场、观看完影片后在网络上进行评论等方式体现。朱玉卿表示,而在好莱坞,每部商业电影在正式公映前,都会有一个观众测评的环节。制片方会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众,为初剪的电影找问题、挑毛病。随后,制片方会将观众们的意见和建议汇总起来,反馈给影片主创,让主创进行最终的剪辑。
  为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综艺报》正在酝酿组织好莱坞式的观众测评会。毕竟,观众对于一部电影剪辑完成版的测评即便再到位,也很难影响影片的全局和它未来的命运。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名叫‘电影观众测评中心’的微博,计划与片方联合召集一批观众,对影片的初剪版进行系统测评,让观众们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从而尽可能使影片在公映时能够满足更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朱玉卿表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