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应该回到常识和起点
分工细,视野窄,壁垒厚,学问越来越琐碎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时间:2014-11-27 【字体: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并不利于治学的现象与趋向: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视野越来越窄,壁垒越来越厚,学问越来越琐碎;很多人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小的研究范围,用类似打井的办法轮番发掘和榨取‘成果’,重复动作太多;挖掘很多早已被历史掩埋的其实不见得有多少价值的史料,满足于琐碎的史事追寻;文学评论则被市场和人情所牵制,失去个性、眼光与判断力;以论带史的空论流行,理论和概念的使用不是为了发现新问题,而是为了显示‘理论操练’本身,文学研究的‘文学性’越来越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近日在南京举办,上任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会上提出人文学科研究、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状况。

他说,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严重冲击着学界,很多偏激、片面的观点左右着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好恶和判断。在人文学科一些领域,历史唯物论被放逐,价值评判标准被颠覆,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大行其肆,加上媒体、网络等空间所形成的一波又一波颠覆性“潮动”,都在向现代文学研究提出许多严峻的课题,而我们学者对此缺少必要的回应。有的研究似乎要保持中立,“搁置”价值评判,但在复杂的历史面前表现出很多迷惑、游弋与无奈。在当今浮泛的风气之下,重新强调文学研究的“当代责任”,思考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参与价值重建,是必要而紧迫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学科有史以来一直与即时的意识形态分不开,而离开原创作品创作时的历史语境越来越远,一代一代人的误读构成了文学史的异化,长此以往,我个人极度怀疑学科的研究将滑入工具性的窠臼。”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应该回到常识和起点。所谓常识,就是回到历史现场去阅读作品,就是不孤立地去阅读作家作品,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参阅当时众多的人文学科的文献,深入到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骨髓中去解析作家作品,真正客观地去重释文学史;所谓回到起点,就是不要一味地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去套解文学史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而是首先要用文学的悟性细心地体味原典中所释放出来的一切美学(形式)和人性(内容)的内涵,还文学本真的原貌与功能。

对于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人解释为是学科的拥挤,“人多地少”,好像天下题目都做完了,难免要“精耕细作”,也难免要“同义反覆”,温儒敏认为有泡沫并不奇怪。但是,科研竞争几乎变为论文的多少之争,“十年磨一剑”的治学方式已难于适应,研究者几乎不能“独善其身”,也的确是事实。他说:“要改变目前学术生产泡沫化的状况,最终还得从学术管理体制上去解决。但不能全都归咎于体制或者环境,也应当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步伐。人文学科是需要个性投入的,每一代学人都总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间、自己的题目。”

为此,本届年会以“‘文学生活’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下价值”为研讨主题,也是想打破现下文学研究陈陈相因“兜圈子”的局面,让文学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会议同时选举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当选新一任会长。

本届年会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海内外特邀代表300人参加了会议。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聘表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一次盛会。近300位学界宿儒、贤才俊彦相聚南京,共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对于深化学科研究、推进学科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 常识 起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