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亮现实—陈东捷

来源:阳光杂志 作者:陈东捷 时间:2013-01-05 【字体:

作家看澄合之五:

澄城之行随感

随感之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文人出行,兴奋点多聚集在山水形胜、地方风俗和独特的人物命运。间或参观一些企业单位,也不过是应景式的走马观花,很难产生真正的内心触动。因为企业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致力于营建秩序和有效的管理规则,一家散漫的企业肯定不是合格的现代企业;而作家关注人性的内涵和人物的命运,尊崇个性拒绝雷同,复制和模仿永远成就不了优秀作家。因梦想和现实间巨大的落差,二者往往难以短时间内找到共同的兴奋点。
  以前曾随各种团参加过若干次类似的看企业活动,走马观花一般,听听讲解,看看工人实际操作,除增加些许行业知识外,内心并没有多少存留。随着时过境迁,过往的经历基本只剩下些模糊的影子,难以追寻,更无从把握。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有以前的经验作参照,此次参加中国作家看澄城活动,开始也未报太大的期望。同行的刘庆邦主席等煤炭系统作家有深厚的矿井生活基础,对矿区的工作生活场景和人物思想情感了如指掌,此番来到矿区就如回老家一般,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起从前的人生经验,与眼前的现实作对比,定会收获多多。而我等外行,短短几天时间无非像从前参加此类活动一样,也就是凑个人头,图个热闹而已。这是临行前自己的真实想法。
  来到澄城,特别是参观过王村矿,真实地置身于矿区的现实和文化氛围之中,先前的想法被颠覆了。

随感之二:规则的冷与热

  有群体的地方就必有规则,这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概莫能外。但不同的组织的规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譬如文人群体如作家协会等,管理规则相对宽松。因为创作属于极端个性化的劳动,整齐划一的管理会压抑作家的个性,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作品,文革期间的创作管理就是很好的反证。标准化生产对规模化工业产品而言,是创造财富的有效手段,而对文学创作来讲,则会带来无尽的伤害。煤矿作业由于难度高、危险大,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理所当然。在王村矿,我们见识了纷繁复杂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细则,鉴于知识背景和时间的关系,虽然我们无法一一判断其合理性,但从管理实效看,这些规则应该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
  作为生活环境相对自由的作家来说,这里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奖惩办法细致得令人咋舌。尽管这些规则的出发点大都是以人为本,以保障员工安全为目的,但充斥着必须禁止字样冷冰冰的条例,仍会给人带来无形的压抑。现代工业的发展从体力方面解放工人身体的同时,也在精神方面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束缚。工人自如地操纵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的机器的一部分。
  所以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王村规章制度的详细,而是在冷的规则里注入了热的内容。譬如安全管理本是最严格冷酷的规范,以平安家属的方式来传递,瞬间便有了温暖的意味;再如对创新能手从单纯的发奖金,到附加以本人命名创新成果,就在物质奖励之外进行了人格的尊重。人不仅仅是肉体的动物,也不仅仅是经济的动物,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人们一定会寻求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在矿区这种遵循着严格秩序的组织里,上述热的管理内容看似微不足道的的细节,却来自管理者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敬重。
  冷热之间,人与环境的关系由紧张走向和谐。

随感之三:现实的文学和文学化的现实

  中国煤炭行业产生了众多知名作家,陈建功、谭谈、刘庆邦、周梅森等等,其他行业系统无出其右。可以说,是从前煤矿工人严苛的生存环境成就了他们的写作。人在困境中才有更强烈的生存欲望,在黑暗中才更向往光明。
  澄城之行,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矿井,井下工作不再充斥着阴暗和死亡的气息,与从前相比变得轻松而舒适。那么,曾经滋养众多著名作家的艰苦环境消失以后,煤炭文学是否也随之式微呢?从创作实践来看,近年来矿工出身的新一代作家中,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还不多。苦难成就了作家,我们是否为了写作重返苦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文学的理想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矿井环境的改善已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得到了解放,从而部分实现了文学的梦想。
  何况技术的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甚至困境,需要写作者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