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地图上的王村—宁小龄

来源:阳光杂志 作者:宁小龄 时间:2013-01-05 【字体:

作家看澄合之四:

  1.鼠标在地图上游弋,在陕西的东南角,看到了大荔、韩城、澄城、合阳等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但始终没有搜到澄合,也不知究竟在什么方位。从北京飞到西安,再从西安坐车到澄城,一路上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貌。我们一行中,从没有见过黄土高原的朋友,连连咂舌并不断拍照。言谈中,从当地朋友才得知:澄合不是一个地名,它是澄城与合阳的合称。
  哦,孤陋寡闻。
  但是,韩城我是非常耳熟的,不是一般的耳熟,很早就知道它与山西仅一河之隔。我在山西老家运城地区稷山县当了四年的知青,当年老乡们会经常说起附近的韩城。后来上大学,才知韩城竟然是司马迁的故乡,可惜当年我竟从未去过,也无从知晓。
  回到北京,给年迈的父亲打电话,说到澄城合阳韩城之行,老父亲很兴奋,他有几十年没回过山西老家了。电话中,他告诉我,在韩城他读过半年类似于现在的职业中学,在一个村里。他说出了那个村子的名字,可惜我记不住。也许,在去司马迁故居的路上,在登临司马迁故居的高处眺望时,就经过或看到过我父亲当年读书的那个村庄

  2.天然地对陕西与山西有好感,从内心,包括他们的口音,包括那些耕作晒得黝黑的脸庞,包括那些现在可以坦然端上桌的朴实的面食。
  当知青时我学会了做饭,典型的农家灶台,风箱,大锅,烧煤。经常在田间在公路上看见飞奔的解放牌汽车,上面装载着乌黑的煤,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运往何地。在澄城的深夜,恍然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用那种很羡慕的目光望着那些南来北往的解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汽车与开汽车的都与我们固守在土地的人截然不同,他们见多识广,牛气冲天,而我与那些农民封闭在狭小的地域。抬头望天,很小,低头看地,逼仄。
  那时,我不知道在中国偌大地图上还有澄合二城。

  3.现在,来到黄土高原的皱褶深处,来到声名显赫的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来到了公司最大的两个矿井王村斜井与王村。以前,只是听到过神华、开滦、山西、西山、大同等如雷贯耳的大国企,孤陋寡闻,对中小型煤矿企业竟是一片空白。在电视里见到过那些频频曝光的私挖乱采的小煤窑,也看到过不少关于小煤窑的负面报道,印象中那些在八百米深处讨生活的煤矿工人每天都命悬一线,面对险境。还有,这两年中国经济不景气,全球经济大衰退,煤矿企业风光不再,那么,这两个陌生的矿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煤矿,走进矿井,零距离。

  4、记不住那些众多的数据,我对数字十分迟钝对于王村斜井与王村,我无法用数字说话,贮存在大脑记忆深处的是那些最朴素最直接最感性的体验与种种的细节。
  在中国地图上如果一百度,可能有众多的地方叫王村,很典型的中国乡村地名。当地人把王村煤矿斜井简称为王斜,把王村煤矿简称为王村,初来乍到,说不顺嘴,听不顺耳,心里觉得土,而且土得有一股子黄土高原味儿。
  入住宾馆,看到的是打印精美内容详尽的相关资料走了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活动,大大小小,但是澄合矿区的接待工作是最周全、细致与缜密:接待指南是彩印,有全国作家看澄合活动的嘉宾名册,其中温馨提示里有当地三天内的天气预报与接待方的姓名与联系方式;有三天的议程安排内容的细节,时间地点一应俱全。
  到铁路运输分公司去,依然有一份非常详尽的独家接待指南,所有的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有陈列室,各种代表铁路发展历史的老物件呈现于此,抚今追昔,在我们温热的目光之下,此刻它们似乎恢复了心律与呼吸

  5. 在澄合,在王斜,在王村,短短几日中,我发现这里如同是一个准军事化的营地。夜晚,去王村参加澄合矿区第二届职工文化艺术节,路不好走,有一段黑灯瞎火,如同
  乡野,但到了会场却是灯火辉煌,鼓乐齐鸣矿区竟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乐队。他们形同军人,有标准的站姿,有统一的制服,有整齐划一的范儿,让人肃然起敬。红地毯,领导班子列队欢迎。进礼堂,大门两侧是身着迷彩服、头戴钢盔、行军礼的安保人员,魁梧高大,那站姿不是三两天就能训练出来的。
  去运输分公司的办公楼,大门也有肃立的安保,所有的干部与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以准军事化的规范标准来要求自己。军礼,在这里是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无论是见面、汇报、接待,人人都以军礼致意我们初来乍到,对此,不免惊讶愕然不适应,而他们已经习惯,已经标准规范与娴熟于心。
  在王村,矿长王权利年仅四十余岁,精明能干,谈吐不俗,西装革履。
  当我们一行走进大会议厅时,所有早已等待多时的十多位领导班子成员随着一声口令,起立,敬礼,鼓掌,坐下俨然就是一群成熟的军人。他们统一的西装、领带、衬衣,无论是站姿与坐姿都让我们这些松散多年的文人们汗颜,即使是倒茶水的女服务员也是走直线,转直角,动作轻柔,让我们另眼相看并冷汗犹背。
  王村矿区的职工,出门是两人成排,三人成行,无论是上班或回家,自觉地排队。
  准军事化能做到这个程度,在全国,在企业,我不知除了王村,还有谁。

  6.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在王斜,在王村,两个矿井都有严格缜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一句俗话来形容,那就是管理有方。
  我很惊讶,他们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矿井之间建立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种种规范与标准,因此,王村矿井先后获得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煤矿、全国文明煤矿、全国五精管理样板矿等多项称号与荣誉。
  这些称号与荣誉,如果要总结,那就是他们非常看重标准化管理的细节。
  有一个细节让我们难忘:在机关办公室的每个门上都有一个醒目的标识,那是一张打印清晰的便笺,上面有此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出门办事的时间与原因,以及何时回来的时间。
  这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开始采纳的,没有细问,但仅仅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让我们对王村的管理者与工作者肃然起敬。
  马上就有一个小小的联想:如果有一天,在北京,在政府机关大楼的办公室门上,能看到这样出门的温馨提示或告知,那么,如此一小步,将是改革的一大步。

  7.离开澄合,离开王村,文人们习惯七嘴八舌,甚至骨头里挑刺。
  对于王村,所有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钦佩。
  在车上,某君有神仙兼散仙的范儿,大家一致决定:送君去王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意见反馈

本页二维码

关闭